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5-03-24
浏览次数:12708

南通大学张謇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是学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组建成立的实体运行学院。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特区,学院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及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跨界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全方位、高标准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高地。2024年12月,为适应国家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重大需求,用好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学校成立基础医学(张謇班)。

学院面向“人工智能+”行业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宽厚工程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从事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研发和管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大类专业,有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智能机电、智能控制和智能交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从录取新生中选拔认同张謇学院人才培养理念,道德品质优、综合素质高、发展潜质佳的优秀学生加盟张謇学院。2018年首次招收了1个班30名同学,2019年起每年招收2个班60人。

“人工智能+”大类学生经选拔进入张謇学院学习后,采用“多元分类”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1.学科交叉:围绕专业大类培养目标,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形成智能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2.专业自由:学生前两年进行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自主选定的大类专业范围内的专业培养。

3.宽厚基础:强化数学、英语、程序语言类课程基础,凝练大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4.因材施教:每年新生录取后选拔招生,单独编班,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聘任学业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

5.产教融合:专业大类分方向建立与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共建共享。聘请行业领域知名企业家共同参与新工科建设,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6.课程改革:优选课程师资,开展小班化、探究式、项目化、讨论式等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内涵和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学习。

7.素质拓展: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拓展提升计划,建立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创新、科技竞赛等,为学生配备资深学术导师,让其尽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8.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9.动态调整:学习过程中,未达张謇学院规定学习要求者,取消张謇学院学生身份,回原招录专业学习。

基础医学(张謇班)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和OBE教育理念,培养适应健康中国需要,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家国人文情怀、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未来医学科学家”潜质,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事业等部门胜任未来医学教育教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2025年3月首次从全校选拔17名学生编入基础医学(张謇班)。

学院汇聚校内骨干教师、知名行业专家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聘请优秀师资担任学生学业学术导师,在大学适应、课程学习、生涯规划、科研训练、实践创新、科技竞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张謇学院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保障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撑,学生在科技创新、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学科竞赛、国(境)内外学习交流等多方面享有政策倾斜。

近三年有34%的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深造;学生获学科竞赛奖国家级59项、省级131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金奖;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中国服务外包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铜奖;全国英语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等,获批29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公开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8篇,核心期刊3篇;申请发明专利58件,其中授权6件;参加短期出国项目交流194人,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